-5845威尼斯达人

廉政人物|晏殊:温柔多情的词人 刚正严谨的能臣

2020-07-31 11:34:07 浏览量:48 责任编辑:e2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看到这些婉约的相思句,曾经一度认为他和柳永一样都是浅吟低唱的浪漫书生,看完热播剧《清平乐》才明白竟还是一位刚正严谨的政治家。他就是含蓄内敛、处变不惊的“宰相词人”——晏殊。

晏殊生于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十五岁时中举踏入仕途,五十三岁时登顶拜相,被后人称为“太平宰相”“富贵宰相”等等。为官时他复兴官学、直谏敢言、奖掖后进、生活清俭,是历史上集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廉吏。

重教兴学的知府

天圣五年(1027年),由于得罪了皇太后刘娥,晏殊被外迁任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虽然被下放担任地方官员,但晏殊没有怨天尤人,大力办学,奖掖后进,特别重视书院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把当时仕途还处于低迷阶段的范仲淹收归门下,邀他到学府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不负众望,勤勉督学、以身示范,严于律己、崇尚节操,倡导畅所欲言,针砭时弊,学院风气焕然一新。

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应天府书院规模迅速扩大,学子增加,成果斐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殊始”。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为“庆历兴学”打下好的基础,晏殊也因此青史留名。

直言敢谏的御史

天圣六年(1028)和宝元元年(1038),晏殊先后两次担任御史中丞,执掌御史台。

北宋的官制,除中书、枢密院二府之外,最为重要的机构便是三司、御史台、学士院。御史台既是中央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等工作,有权审理层次较高官员的犯罪案件、其他司法部门难以公平合理决断的重大疑难案件及前往案发地审理地方重大案件,“冤滥枉屈而检院、鼓院不为进者,并许诣理检使审问以闻”。

晏殊是一个极其严谨和敬业的人,在御史中丞这个万众瞩目的岗位上,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合格的监察官员。他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连续递交多道奏折。譬如“场务不得妄增课利”、“差剩员兵士代百姓充驿子”、“诸州都监等尝为公人仆隶者与旧所事官接坐”等等,均获得朝廷采纳。

眼光最毒的伯乐

晏殊以知人善任、奖掖后进为后世所称道。北宋名臣、史学家范镇这样评价晏殊“平生欲报国,所得是知人”。

身居要职后,晏殊“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君子进用,则小人退却,士风为之一新”。除上述诸人外,史书中还提及“欧阳修、王安石等,皆出其门下”,蔡襄、梅尧臣、张亢等都受益于晏殊的拔擢、举荐。

其中范仲淹在政治军事方面多有建树,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一代又一代奋发图强、甘于奉献的中国人的座右铭;欧阳修为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佳;蔡襄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

晏殊身居高位几十年,一生荐能举贤无数,却很少为自己子弟开口,“公未尝为子弟求恩泽”。

生活清俭的宰相

宋代官吏俸禄优厚,除月俸钱外,还有禄米、职田等,名目有十几种之多。晏殊虽不断得到提拔,官拜“枢相”,成为股肱之臣,但他生活清俭,不尚奢华,这与他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疾苦有密切的关系。

宋真宗时期,天下太平无事,皇上允许文臣武将聚餐宴饮。晏殊却很少参加,闲暇时就在家闭门读书。真宗知道后,让他做太子赵祯的老师。但晏殊却对真宗直言:“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

身居高位后,晏殊也经常举办宴会与朋友诗词唱和。不过食材非常简单,无非每人一个空盘、一个酒杯,一些水果小菜,众人吟诗作赋,颇具寒士雅集的风采——这就是晏家声名远扬的“空杯宴”。曾巩赞他“奉养若寒士”,绝非溢美之词。(卢家杰 李莉)

 

网站地图